在線COD自動監測儀是環保監管與企業自測的“電子警察”,只有做好開機前的全鏈路檢查,才能避免“帶病上崗”帶來的數據失準、設備報警甚至行政處罰。以下內容結合主流品牌的現場經驗,梳理出一份可復制的開機前準備流程,供運維人員和廠站化驗班參考。 第一步、人員與環境確認 至少兩名持證運維人員到場,互相監護; 檢查站房溫濕度(15–30 ℃、≤85 %RH),若低于10 ℃須提前4 h啟動空調與伴熱; 確認排風、照明、消防器材完好,地面無腐蝕性液體殘留。 第二步、安全上鎖掛牌(LOTO) 關閉總電源后,在配電箱懸掛“檢修中,禁止合閘”警示牌;對采樣泵、溢流管路、廢液桶進行上鎖,防止意外送電或液體噴濺。 第三步、外觀與機械檢查 查看機柜門封條、玻璃視窗是否破損; 輕晃消解單元、滴定單元,確認無松動螺絲; 檢查采樣管、排液管、冷卻水管有無龜裂、折扁,必要時更換PTFE管。 第四步、試劑狀態核驗 打開試劑倉,記錄重鉻酸鉀、硫酸-硫酸銀、硫酸汞、零點校準液、標準溶液的開瓶日期與剩余體積; 目測有無沉淀、變色、結晶;若試劑距開瓶超過30天或出現渾濁,必須報廢重配; 對含汞廢液桶稱重,若≥80 %容積,提前更換并貼危廢標簽。 第五步、液路沖洗 手動進入“維護模式”,執行“吸入純水”程序,用實驗一級水沖洗采樣管、計量管、消解池5 min; 觀察液路接頭有無滲漏,泵管滾輪是否磨損,必要時更換泵管(一般3–6個月壽命); 沖洗完畢后排空,防止殘留純水稀釋試劑。 第六步、計量系統校準 使用經檢定的1 mL、5 mL標準移液器,比對儀器自動計量體積,誤差>±1 %時執行“計量校準”; 對光度計型COD儀,用標準色階片檢查波長漂移,偏差>±2 nm需聯系廠家調節光柵。 第七步、電極與傳感器檢查 取出鉑電極與參比電極,用1+1硝酸浸泡5 min去沉積,再用純水沖凈; 檢查電極內充液液位,低于1/3時補加飽和KCl; 校準溫度傳感器:與經檢定的數字溫度計比對,偏差>±0.5 ℃則更換探頭。 第八步、軟件與參數回讀 啟動工控機,核對儀器軟件版本、校準曲線斜率、截距、消解溫度(165 ± 2 ℃)、消解時間(15 ± 1 min)是否符合要求; 檢查數據上傳地址、數采儀MN號、VPN隧道是否連通; 備份最近30天歷史數據和日志至移動硬盤。 在線COD自動監測儀的可靠性始于開機前的“十二步”。把每一次例行巡檢都當成第一次開機來做,才能將數據有效率從90 %提升到99 %以上,為排污許可、環保稅核定、環境執法提供“真、準、全”的硬核支撐。
本文連接:http://www.088549.com/newss-3977.html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