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水質監測領域,生化需氧量(BOD)是評估水體受有機物污染程度及水體自凈能力的關鍵指標。然而,許多實驗室和分析人員常常遇到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:水質BOD分析儀進行檢測時,由于曲線波動大導致數據可靠性下降、重復性差,甚至影響對水質狀況的準確判斷。這背后究竟隱藏著哪些原因?又該如何解決?本文將深入剖析。 核心原因:BOD檢測曲線波動的“元兇” BOD測定是一個復雜的生物氧化過程,其結果受多種因素交織影響。曲線波動大通常指向以下幾個關鍵環節的問題: 水質波動劇烈: 如果采集的水樣本身水質不穩定(例如工業廢水排放不規律、暴雨沖刷導致地表水成分突變),其有機物組成、濃度、可生化性在不同批次甚至同批次不同子樣間差異顯著,微生物消耗氧氣的速率自然起伏不定。 存在抑制性或毒性物質:水樣中含有的重金屬、殺菌劑、消毒劑(如余氯未完全去除)、高濃度鹽分或特定有機毒物(如酚、氰化物),會抑制甚至殺死接種微生物,導致其活性時高時低,耗氧曲線呈現異常波動或平臺。 硝化作用干擾: 對于某些含氮量較高的樣品(如生活污水、部分工業廢水),硝化細菌可能在培養后期開始活動,消耗氧氣進行硝化作用。這種額外的耗氧過程若發生時間或強度不一致,會顯著干擾代表碳源有機物氧化的BOD曲線形態,造成波動或后期曲線“翹尾”。 接種液活性不穩定:接種微生物(通常為馴化后的活性污泥或土壤浸出液)的活性、濃度、菌群組成如果批次間差異大,或者保存不當導致活性衰減,會直接影響其降解有機物的速率和一致性。 接種量不準確:接種量過多或過少,都會改變反應體系中的微生物負荷,導致耗氧速率異常。手動操作引入的接種量誤差是常見原因。 稀釋誤差 BOD測定通常需要對高濃度樣品進行稀釋。稀釋倍數選擇不當、稀釋水質量不佳(如未充分曝氣導致溶解氧不足、含有有機物或毒性物質)、移液操作不精準(特別是高倍數稀釋時),都會引入顯著誤差,使平行樣結果離散度大,曲線形態各異。 溶解氧初始值差異:樣品裝入BOD瓶后,初始溶解氧(DO)濃度必須達到或接近飽和(約8-9mg/L@20°C)。如果裝瓶時混入氣泡、裝樣不滿或曝氣不充分導致初始DO偏低或不一致,會直接影響后續耗氧量的計算和曲線起點。 去除余氯不徹底:對于含氯水樣(如自來水、部分廢水),脫氯步驟(通常用硫代硫酸鈉)未完全或用量不準確,殘留的氯會殺死接種微生物,導致耗氧過程嚴重受阻甚至無反應,曲線平緩或異常。 攪拌不均或不一致:BOD瓶中的磁力攪拌必須保證穩定、充分且各瓶一致。攪拌速度過慢會導致DO在瓶內分布不均,探頭處DO不能代表整體;攪拌速度過快可能損傷微生物或產生氣泡干擾探頭;攪拌不一致則直接影響平行樣的可比性。 培養瓶密封不嚴:瓶口、水封或密封裝置存在微小泄漏,導致空氣中的氧氣滲入,這會顯著干擾耗氧量的真實測量,使測得的BOD值偏低,曲線形態失真(如后期下降變緩或回升)。 儀器數據采集或傳輸問題:連接線松動、信號干擾、數據采集頻率設置不當或軟件故障,也可能導致記錄到的曲線出現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異常波動或噪聲。
本文連接:http://www.088549.com/newss-3935.html
|